公共卫生学术热点追踪
Lancet Glob Health:由2012~2014年中国的近400万例分娩分析中国死胎的社会人口和产科特征
目前我们对于死胎在中国所造成的负担及其相关决定因素知之甚少。2016年2月的《The Lancet Global Health》刊载了一项研究,旨在通过国家卫生机构分娩监测系统的数据计算中国卫生机构的代表性死胎率,并探讨与死胎率变化相关的社会人口和产科因素。
研究者们使用中国国家危重孕产妇存活者监测系统监测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之间的数据,涉及326个市区和县份的441家医院。监测的目的是计算卫生机构的所有孕产妇死亡和危重孕产妇存活者,并前瞻性采集产科全部孕产妇的数据。分析对象为孕周大于等于28周或新生儿出生体重大于等于1000 g的分娩。用逻辑回归分析社会人口特点、胎龄和产科并发症与死胎之间的关联强度,并对医院内分娩和经产妇分娩进行聚类。
该研究共调查了3956836例分娩,其中死胎37855例,死胎率为每1000例分娩8.8例(95% CI 8.8~8.9)。15岁以下女性(每1000例分娩59.9例死胎)、未寻求产前保健者(每1000例38.3例)、未婚者(每1000例32.5例)、未接受教育者(每1000例26.9例)以及已分娩四胎或以上者(每1000例23.2例)的死胎率特别高。胎龄37周以下死胎比例高(37514例中有29319例[78.2%]),其中大约三分之二(37514例的24787例[66.1%])的产妇在分娩时没有任何分娩并发症。在正常妊娠期(37~41周)诞生的婴儿中,孕产妇并发症大幅增加死胎风险(产前或分娩期并发症与无并发症比较的比值比为3.96 [95% CI 3.66~4.29]),但这一组的死胎比例很小(37514例有1638例[4.4%])。
研究者们通过对中国441个卫生机构将近400万例分娩进行分析,发现2012~2014年死胎率为每1000例分娩8.8例死胎。中国政府的5年计划并未涉及死胎,大多数信息系统也不包括死胎信息。政府需要开始注意死胎情况,并战略性地投资产前保健,尤其是针对孕产妇中的低龄者、未婚者、文盲以及多产者。
原文出处:Zhu J, Liang J, Mu Y, et al. Sociodemographic and obst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stillbirths in China: a census of nearly 4 million health facility births between 2012 and 2014[J]. Lancet Glob Health. 2016 Feb;4(2):e109-18. doi: 10.1016/S2214-109X(15)00271-5.
(此文为原创编译,转载需注明来源)
如想及时了解公共卫生学术热点信息,请订阅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学术热点追踪”。(添加方式:微信—添加朋友—公众号—搜索“公共卫生学术热点追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