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术热点追踪
Lancet Infect Dis:从流行病学、昆虫学、病毒学、临床的角度分析新加坡寨卡病毒爆发的影响
2016年8月,新加坡爆发寨卡病毒疫情。2017年8月的《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刊载了一项研究,分析了新加坡寨卡病毒疫情爆发后的国家响应。
在疫情爆发的第一阶段,疑似寨卡病毒感染者在两家国家级中心医院进行了隔离,直至其血清测试显阴性后方才被允许出院。同时,对疫情爆发区域采取了更强的病媒控制和社区服务措施,如增加灭蚊药剂的使用、通过社区活动减少病源数量(捣毁蚊子繁育地)、与当地媒体合作以提高人们对寨卡病毒疫情爆发的认识。研究人员从一阶段中确定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身上采集了临床和流行病学数据。而在第二阶段,停止入院隔离治疗,但继续进行病媒控制。研究人员捕获患病人群所在区域的蚊虫,以评估其种类、繁育数量,并对寨卡病毒进行相关测试。在进行完全基因组测序后,研究人员通过种系发生分析,比对了蚊子和人体携带的病毒。同时,利用贝叶斯分析,估测了病毒株变种的繁殖数量。
研究结果显示,2016年8月27日至11月30日,新加坡共确认了455例寨卡病毒感染者。疫情爆发的第一阶段,在国家级中心医院确认感染的163名患者中,有97名患者(60%)的血样和157名患者(96%)的尿样中检测出了寨卡病毒。而在15个疾病爆发区域中,12个区域的埃及伊蚊繁育率较高。研究人员将捕获的蚊子并入517个池进行了寨卡病毒筛查。有9个(2%)腹部池呈寨卡病毒阳性,其中7个头部和胸部池亦呈阳性。在进化分析中,所有蚊虫序列均显示与疫情爆发相关。该世系蚊虫几乎无多样性,且与其他亚洲世系蚊虫截然。研究人员推测,与寨卡病毒疫情爆发世系最接近的同祖蚊虫见于2016年5月。在采取病媒控制和社区服务措施四周后,预计蚊虫繁殖数量将从3.62(2016年7月31日到9月1日,95% CI 3.48–3.77)降至1.22(2016年9月1日到11月24日,95%CI 1.19-1.24)。
寨卡病毒疫情爆发事件表明,虽然病媒控制较好,但当地条件仍利于寨卡病毒的侵入和传播。通过疾病监控、增强病媒控制、提高群体认识和采取社区服务措施,病毒传播得以迅速控制。而这些措施也可能帮助其他国家应对相同威胁。
该研究由新加坡全国医药研究理事会、传染病流行病学和研究中心、A*STAR生物医药研究理事会赞助。
原文出处:Singapore Zika Study Group. Outbreak of Zika virus infection in Singapore: an epidemiological, entomological, virological, and clinical analysis[J]. Lancet Infect Dis. 2017 Aug;17(8):813-821. doi: 10.1016/S1473-3099(17)30249-9.
链接: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527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