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й??
首 页
学术资源
学科服务
服务项目
联系我们
今天是:

公共卫生学术热点追踪

见医生血压高,可能是有病!6万余人数据表明,白大褂高血压与全因死亡风险上升33%,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上升109%有关

来源:2019-07-01

  对于去医院这种事,好多人是纯天然地打心眼儿里排斥。小朋友见到医生就要哭闹,成年人闻到医院的消毒水味儿也要觉得浑身不自在。 

  还有一些人更夸张,见到医生就会血压升高。明明在家里自测血压挺正常,可是每次体检都要解释好几遍我就是见到医生太紧张了,我在家里都没事的,我真不是高血压 

  但是,即使在其他时候血压正常、只有见到医生才会血压升高的朋友也要注意了,因为,这可能也不仅仅是紧张造成的。  

 

  高了可能也不全是白大褂的锅(图源:health.harvard 

  宾夕法尼亚大学Jordana B. Cohen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针对白大褂高血压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进行了Meta分析,包括27项研究,6万多参与者,分析发现,与血压正常的人相比,不接受降压治疗的白大褂高血压患者,与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风险上升36%有关,与全因死亡风险上升33%有关,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上升109%有关[1] 

  而接受治疗、血压得到控制的白大褂高血压患者,死亡风险与血压正常的参与者相比并无显著相关性。 

  所以,见到白大褂血压升高什么的,不是爱情故事,是个病情故事。 

  通讯作者Jordana B. Cohen博士(图源:med.upenn 

  在全球范围内,高血压都是主要的可预防致残和过早死亡因素。所以,对血压的监测就成了十分重要的一环。感谢科技进步,人们可以把一个小巧方便的血压测量仪放在家里,而不用定时跑医院。而医生们所能获得的血压数据,也比之前要更加连贯,可以实现动态监控。 

  血压测量方式的增多,也让判断血压情况变得更加复杂。根据医疗环境内和医疗环境外不同血压情况,高血压的表型分成了好几种。 

  未接受降压治疗,医疗环境外显示高血压、医疗环境内血压正常,为持续型血压正常 

  接受降压治疗,医疗环境内和医疗环境外都显示正常血压,为控制型高血压 

  医疗环境内血压正常,医疗环境外血压升高,为隐藏型高血压;其中未接受降压治疗的为白大褂高血压(WCH),接受降压治疗的为白大褂效应(WCE 

  (图源:medicalnewstoday    

  其中,白大褂高血压这种,只有在医疗环境中才会显示血压升高,就明显不如其他类型的高血压类型唬人,好多人觉得这不算病,接受降压治疗的比例相当小。 

  在不同的研究中,白大褂高血压相关的心血管发生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也显示出一定区别[2]。所以,Jordana B. Cohen博士筛选了符合要求的高血压相关研究,决定彻底地评估一下对于白大褂高血压患者来说,是否需要接受降压治疗。 

  纳入分析的有27项研究,包括25786名接受治疗或未接受治疗的白大褂高血压患者和38487名血压正常的患者或正常人。 

  在不区分是否接受降压治疗的研究中,白大褂高血压与心血管发生风险并无显著相关性。但是,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些研究中,有不到一半的参与者接受了降压治疗。这就很可能导致相关的心血管发生风险被大大弱化了 

  WCHWCE参与者的心血管事件结果 

  研究人员挑选了按照降压治疗分层的研究,分析发现,与血压正常的人相比,未接受降压治疗白大褂高血压患者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36%有关,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3%有关,与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109%有关! 

  但是对于接受了降压治疗的患者来说,白大褂效应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全因死亡风险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均没有发现显著相关性 

  也就是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风险可能是由未接受治疗的白大褂高血压患者比例所驱动的。不考虑治疗情况的研究数据,会降低白大褂高血压相关的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风险。 

  根据之前的研究,与正常血压参与者相比,白大褂高血压患者的持续高血压风险增加了约3-4[3,4],说明白大褂高血压可能更容易转化为持续性高血压 

  对此,作者建议,白大褂高血压患者更应该密切监测血压,以便过渡到持续性高血压时可以及时发现并治疗。 

  

   (来源:奇点网) 

  参考文献: 

  [1] Cohen J B, Lotito M J, Trivedi U K, et 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mortality in white coat hyperten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9. DOI:10.7326/M19-0223 

  [2] Piper M A, Evans C V, Burda B U, et al. Diagnostic and predictive accuracy of blood pressure screening methods with consideration of rescreening intervals: a systematic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5, 162(3): 192-204. DOI:10.7326/M14-1539 

  [3] Mancia G, Bombelli M, Brambilla G, et al. Long-term prognostic value of white coat hypertension: an insight from diagnostic use of both ambulatory and home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s[J]. Hypertension, 2013, 62(1): 168-174. DOI:10.1161/HYPERTENSIONAHA.111.00690 

  [4] Sung S H, Cheng H M, Wang K L, et al. White coat hypertension is more risky than prehypertension: important role of arterial wave reflections[J]. Hypertension, 2013, 61(6): 1346-1353. DOI:10.1161/HYPERTENSIONAHA.111.00569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KnMkR0kSOkSGU2RhwdR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