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й??
首 页
学术资源
学科服务
服务项目
联系我们
今天是:

公共卫生学术热点追踪

J Hepatol | 范祖森等团队合作发现可读环状RNA RCRIN抑制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变性肝病

来源:2024-12-18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变性肝病(MASLD)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非编码RNA是否可以作为MASLD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尚不明确。 

  20241210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范祖森、田勇、北京师范大学王彦英共同通讯在Journal of HepatologyIF=26.8在线发表题为“A read-through circular RNA RCRIN inhibits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可读环状RNA RCRIN抑制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变性肝病。 

  MASLD患者的肝组织中鉴定出1126rt-circRNAsRCRIN在正常肝脏中高表达,在MASLD肝脏中低表达。肝细胞中Rcrin缺失导致脂质积累和MASLD的发展,而Rcrin过表达抑制MASLD的进展。在机制上,在正常肝细胞中,高表达的RCRINRPL8蛋白结合,招募RNF2降解,减少RPL8核糖体数量和脂质积累。在MASLD肝脏中,低表达的RCRIN释放RPL8蛋白,促进RPL8所含核糖体数量和脂质合成,导致更高的脂质积累和内质网应激。研究人员合成了RCRINN-乙酰半乳糖胺(GalNAc)-Rpl8 siRNA来治疗小鼠已建立的MASLD,两者都抑制了MASLD的发病机制。该研究结果提供了rt-circRNA RCRIN的体内功能,显示了其在MASLD发病机制中的抑制作用,提示RCRINRPL8可能是治疗MASLD的靶点和候选核酸药物。 

  

  代谢性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可发展为代谢性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成为增长最快的HCC病因。尽管对MASLD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重大挑战,目前批准用于MASLD的药物很少。以核酸为基础的治疗方法是否可以用于治疗MASLD仍然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因此,了解MASLD的分子机制可能会带来新的治疗方法。 

  环状RNAcircRNAs)是由pre-mRNAs通过反剪接连接3′5′端而产生的单链共价封闭RNA分子。CircRNAs参与microRNA miRNA)调控和肿瘤发生。RNA聚合酶可以在5′基因的启动子中开始转录,继续跨越基因间区域并延伸到带注释的基因边界之外。这个过程被称为读透转录。这些可读转录本包含来自多个人类蛋白质编码基因的遗传信息,这些基因以前被描述为只产生线性转录本。Vo及其同事通过分析数百个人类肿瘤样本报告了环状可读circRNAsrt-circRNAs)。然而,rt-circRNAs是否参与MASL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机理模式图(图源自Journal of Hepatology 

  核糖体以前被认为是一种均质机器。作为基因表达调控的附加层,它已被认为在细胞功能和机体发育中起着核心作用。一些核糖体蛋白(RPs)在机体发育、谱系承诺和肿瘤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例如,RPL38选择性地促进同源盒(Hox mRNAs的翻译。据报道,RPL8erastin诱导的癌细胞铁死亡所必需的,并通过调节mTORC1信号促进肝癌进展。对细胞和组织内核糖体特化的调节和功能的详细机制理解,以及核糖体特化在生理和病理环境中是如何调节的,仍然是必要的。 

  在这里,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保守的可读环状RNA RCRIN(一种抑制MASLD的可读环状RNA),它在MASLD患者中被下调。RCRIN过表达和RPL8缺乏抑制MASLD的进展。在正常肝细胞中,RCRIN结合RPL8蛋白募集RNF2降解,减少含RPL8的核糖体数量,抑制脂质积累和内质网应激。MASLD肝细胞中,低RCRIN释放RPL8蛋白,形成含RPL8的核糖体,促进肝脏脂质积累和内质网应激。值得注意的是,RCRIN过表达和RPL8沉默显著抑制MASLD的发生和进展。综上所述,RCRIN通过选择性调节含RPL8核糖体的异质性来抑制MASLD。在小鼠模型中,T靶向RCRINRPL8抑制MASLD。因此,RCRINRPL8 siRNA可能是未来治疗MASLD患者的潜在核酸药物。 

 

  (来源:iNature 

  原文出处:Wang, Yanying et al. A read-through circular RNA RCRIN inhibits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 Journal of Hepatology. 

  链接:https://www.journal-of-hepatology.eu/article/S0168-8278(24)02760-0/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