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й??
首 页
学术资源
学科服务
服务项目
联系我们
今天是:

公共卫生学术热点追踪

Circulation:少量饮酒有益存疑,过量饮酒危害明确,AHA科学声明

来源:2025-07-04

  心脏协会(AHA)发布科学声明,全面梳理了饮酒与心血管疾病(CVD)的复杂关联,指出少量饮酒对心血管的影响仍存争议,而过量饮酒的危害确凿无疑。 

  在美国,一杯酒含有约 0.6 盎司(14 克)酒精。然而,在全球范围内,一杯酒的定义各不相同,酒精含量从 8 ~ 20 克不等,不同类型的饮料中酒精含量不同。 

  对于少量饮酒(1~ 2/天)的健康风险存在不同的说法。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无安全剂量。加拿大饮酒与健康指南也在一定程度上遵循这一观点,支持“饮酒越少越好”,而2020~2025年美国膳食指南建议男性≤2/天、女性≤1/天。 

  少量饮酒(≤2/天)的益处缺乏确凿证据 

  部分观察性研究提示少量饮酒可能有益,但这类结论需谨慎解读,因观察性研究无法完全排除混杂因素。由于缺乏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目前无法对“少量饮酒是否有益” 做出确切结论,需更多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部分观察性研究显示,少量饮酒可能降低心梗风险,但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未发现遗传预测的饮酒量与冠心病风险的关联,提示观察性研究结论可能受混杂因素影响。 

  少量饮酒(≤2/天)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降低8%~10%相关,但大量饮酒(>4/天)显著增加所有类型脑卒中风险(如每增加100 g/周酒精摄入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升高13%,出血性脑卒中风险升高17%)。 

  每天1杯酒对房颤风险的影响存在争议,但戒酒者房颤风险显著低于饮酒者。随机试验显示,戒酒可大幅减少房颤发作。 

  部分研究称,1~2/天可能降低心衰风险,但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和大型队列分析显示,每周>2杯显著增加心衰风险,且对已有心脏结构异常者,每周≥5杯即可加速病情进展。 

  过量饮酒(≥3/天或酗酒)危害心血管健康 

  急性摄入≥3杯酒可导致血压先降后升,长期每天≥3杯与收缩压升高4.9 mmHg相关,女性对酒精的血压反应更敏感。 

  长期每天7~15杯酒,持续5~15年,可引发酒精性心肌病,表现为左心室扩张、射血分数降低。女性在更低饮酒量和更短暴露时间时即可发病。 

  酗酒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险增加相关,长期每天约1杯酒猝死风险最低,而过量饮酒显著升高猝死风险。 

    

  饮酒与心血管疾病 

  1总结了科学声明所回顾分析的研究数据,并通过特定研究设计中观察到的风险总体趋势(用向上或向下箭头表示)。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相关研究(尤其是采用观察性研究设计的研究)仍难以完全校正未测量的、未知的残留混杂因素。  

  女性因酒精代谢差异(如胃首过代谢较低、体液分布不同),更易受酒精危害;不同种族因乙醇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如亚洲人群乙醛脱氢酶缺陷),对酒精的心血管反应各异。 

  年轻人暴饮(≥/次)与内皮功能障碍、动脉僵硬度增加、早发高血压相关,24~32 岁人群中暴饮史者高血压风险升高。 

  糖尿病患者适量饮酒(每周杯红酒)对血糖无显著影响,但可能升高血压(收缩压升高2.5 mmHg)。 

  红酒可能与HDL-C升高相关,但尚无证据表明其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 

  探讨饮酒与心血管健康关系的研究多数为观察性研究,存在自我报告偏倚、混杂因素(如社会经济地位、饮食)影响。缺乏随机研究,尤其针对女性和长期饮酒的影响数据不足。未来需开展更多随机对照试验,明确少量饮酒的长期影响;探索性别、基因、饮料类型的交互作用。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原文出处:Piano MR, Marcus GM, Aycock DM, Buckman J, Hwang CL, Larsson SC, Mukamal KJ, Roerecke M; on behal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Lifestyle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and Stroke Nursing;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and Stroke Council. Alcohol U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25 Jun 9. doi: 10.1161/CIR.0000000000001341.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485439. 

  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485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