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术热点追踪
Science重磅 | 艾滋病疫苗传来好消息!108位学者合作,横跨美国、非洲大型临床研究发表
尽管广谱中和抗体(bnAbs)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出对HIV的强大保护作用,但在人类中诱导这类抗体仍是HIV疫苗研发的核心难题。近年来提出的“种系靶向”策略试图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免疫原,逐步激活并引导bnAb前体B细胞完成从初始激活到高亲和力成熟的演化路径,但此前尚未在人类中验证异源加强是否能有效推动这一过程。
本研究由Scripps研究所William R. Schief、肯尼亚医学研究所Eunice W. Nduat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Sarah F. Andrews、IAVI的Dagna S. Laufer、Devin Sok以及内罗毕大学临床研究所Daniel Muema等国际多中心团队联合完成,通过IAVI-G002(北美,n=60)和IAVI-G003(非洲,n=18)两项1期试验,首次在人体中验证:mRNA-LNP递送的eOD-GT8 60mer初免疫苗可高效激活VRC01类bnAb前体B细胞,突变水平达6%;随后以core-g28v2 60mer进行异源加强,进一步将关键bnAb特征残基数量翻倍、亲和力提升千倍,并使部分抗体具备中和不含N276糖基的HIV假病毒的能力,为HIV疫苗的“种系靶向+序贯加强”策略提供了完整临床和分子证据链。相关内容以“Vaccination with mRNA-encoded nanoparticles drives early maturation of HIV bnAb precursors in humans”为题发表在《Science》上。
【主要内容】
图1 试验设计与荨麻疹发生率对比
本图展示了IAVI-G002和G003两项临床试验的整体设计,包括疫苗接种时间(第0、8、16周)、剂量(100 μg mRNA-LNP)、分组策略(初免、异源加强、对照组)及关键采样时点。图中还特别对比了G002与G003中发生的荨麻疹、瘙痒等皮肤反应发生率:G002中18%的参与者出现荨麻疹/皮肤划痕症,其中10%持续超过6周;而G003中仅11.1%出现短暂瘙痒,无慢性荨麻疹发生。此外,图1D将G002的荨麻疹发生率(11.7%)与Moderna其他mRNA疫苗研究(<0.1%)进行横向比较,提示G002中较高的皮肤反应可能与特定HIV抗原或mRNA-LNP递送方式有关。
图2 初免诱导的VRC01类B细胞反应
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单细胞测序,本图系统分析了eOD-GT8 60mer初免后,参与者外周血中VRC01类bnAb前体B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①初免后第8周,G002和G003中VRC01类IgG B细胞频率均显著高于基线(中位数达0.08%-0.25%);②第16周时,这些细胞的体细胞突变水平(VH区3%-6%)和关键bnAb特征残基数量持续增加;③与G001蛋白疫苗相比,mRNA-LNP诱导的突变频率和细胞频率均提升2-6倍,提示mRNA平台在激活和扩增bnAb前体方面更具优势。
图3 VRC01类B细胞的突变分析
本图从群体和单细胞层面解析了VRC01类B细胞受体(BCR)的突变特征。小提琴图和箱线图显示:①mRNA-LNP组(G002/G003)的VH和VL区突变率显著高于G001蛋白组(中位数6% vs 3%);②关键bnAb特征残基(如HCDR2的疏水补丁、LCDR3长度)在mRNA组中富集程度更高;③突变分布呈现多克隆性,且90%分位数分析表明,部分参与者已产生接近bnAb的突变谱系,为后续异源加强奠定分子基础。
图4 异源加强诱导的B细胞反应
对比不同加强策略(eOD→core、eOD→eOD→core)后,本图量化了core-g28v2特异性VRC01类B细胞的频率和功能。关键发现包括:①异源加强(eOD→core)使VRC01类细胞频率从0.01%升至0.126%,且100%参与者可检测到;②加强后非CD4bs特异性(脱靶)反应占比<20%,证实免疫聚焦性良好;③多克隆性分析显示,每个参与者平均产生30-80个独立克隆,避免单克隆优势导致的免疫瓶颈。
图5 突变质量与关键残基分析
通过深度测序和结构建模,本图评估了突变的功能意义:①异源加强(eOD→core)诱导的BCR在关键bnAb残基(如HCDR2的W67、N58)上的获得率显著高于同源加强;②这些残基的累积与亲和力提升(KD值降低1000倍)直接相关;③部分抗体已出现能绕过N276糖基屏障的突变(如LCDR1的Q/E插入),提示其具备突破HIV糖基屏蔽的潜力。
图6 亲和力成熟与糖基耐受性
本图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测定抗体对core-g28v2(无糖基)和core-N276(含糖基)抗原的亲和力:①异源加强组“优选抗体”对无糖基抗原的KD值达0.3 nM,而对糖基抗原的KD值仅178 nM(降幅600倍);②随机抗体库未显示亲和力提升,证实选择性压力有效;③糖基抗原结合能力的出现标志着抗体已启动对天然HIV Env的适应性进化。
图7 精英VRC01类B细胞的频率与多克隆性
定义“精英”VRC01类细胞为携带≥5个关键bnAb残基的B细胞,本图发现:①这类细胞在eOD→core组中的频率达1/8300(IgG记忆B细胞),且90%参与者可检出;②单克隆分析显示,每个参与者平均携带30-50个独立精英克隆,避免免疫逃逸风险;③这些细胞的HCDR3序列与VRC01晶体结构高度匹配(RMSD<2 Å),证实其结构合理性。
图8 结构验证与下一代加强免疫原筛选
通过冷冻电镜解析了eOD→core诱导的抗体(293-0536、480-0546)与候选加强免疫原(如001428 T278M)的复合物结构:①抗体结合角度和表位足迹与VRC01几乎重叠(BSA差异<5%);②关键相互作用(如Arg71-Asp368盐桥、Phe43模拟)完整保留;③结合实验显示,这些抗体可识别4种不同HIV毒株的Env三聚体(含/不含N276糖基),为设计后续多价加强疫苗提供直接依据。
【全文总结】
本研究通过两项1期临床试验(IAVI-G002和G003),首次在人类中证实:mRNA脂质纳米颗粒递送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疫苗不仅能高效激活VRC01类bnAb前体B细胞,还能通过异源加强免疫显著推动其突变、亲和力成熟和功能演化,部分抗体已具备中和HIV假病毒的能力。尽管出现一定皮肤不良反应,疫苗整体安全可控,且在非洲人群中同样有效。该研究为HIV疫苗的“种系靶向+序贯加强”策略提供了关键临床证据,并展示了mRNA平台在快速迭代和全球推广中的巨大潜力。
(来源:BioMed科技)
原文出处:Willis JR, Prabhakaran M, Muthui M, et al. Vaccination with mRNA-encoded nanoparticles drives early maturation of HIV bnAb precursors in humans. Science. 2025 Jul 31;389(6759):eadr8382. doi: 10.1126/science.adr8382. Epub 2025 Jul 31. PMID: 40373112.